東風公司加快“五化”布局 實現高質量發展
發布日期: 2019-10-02來源: 經濟參考報
伴隨汽車市場微增長、甚至負增長時代的來臨,傳統車企紛紛開啟轉型之路。作為我國四大汽車集團之一,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東風公司”)日前正式宣布拿下首張網約車經營許可證。自此,以動力總成平臺和出行服務平臺為標志的東風“雙輪驅動”戰略日漸成熟。與此同時,為順應“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趨勢,東風公司正加快科研創新,全力向世界一流企業邁進。
1979年,二汽連續三次提出續建方案,提出了“量入為出,自籌資金,續建二汽”的方針。
拿下牌照 促雙輪驅動成型
東風獲得5G路測牌照。
東風公司日前發布消息稱,公司旗下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于12月3日獲得武漢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處頒發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這是東風公司在全國獲得的第一張網約車經營許可證。
據了解,該網約車業務將在“東風出行”平臺上進行運營。目前,“東風出行”平臺已于6月29日上線,分別在武漢、十堰兩地布局100輛東風風神E70用于分時租賃。截至目前,該平臺注冊會員已超過6萬人。此外,“東風出行”出租車功能也于9月20日正式上線。至此,該平臺已經具備網約車、出租車、分時租賃及長短租等全方位出行模式的運營條件。
根據東風公司戰略部署,預計2019年,“東風出行”將布局線下運營車輛超過5萬臺,未來幾年將有望達到50萬臺以上,并以東風公司基地城市向周邊覆蓋,以湖北省為核心輻射全國,致力成為全國領先的“一站式”出行服務平臺。
對此,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立中透露,目前,公司包括整個“三電”研發制造結構在內的產業結構已成功搭建。“以東風風神E70為代表的高低溫、加速性能、碰撞、防水、節能等技術水平,均屬行業領先。目前有650臺E70出租車在武漢運營,從去年9月上線至今,出租車最高里程已達13萬公里,平均里程9.2萬公里。這650臺車,迄今為止沒有出現一起‘三電’方面的質量問題。”高立中表示。
東風電動車公司的愿景是致力于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價值創新的領先者。近三年的目標是,做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和核心資源的掌控者;計劃用五年左右的時間,打造成競爭力領先的服務型制造商;終極目標要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引領者。“我們的價值觀是客戶導向、誠信盡責、公正透明、追求卓越,這是整個電動車的企業文化邏輯框架,也是這一年多我們對公司整個業務的定位,實際上就兩句話,‘雙輪驅動,乘商并舉’。”高立中說道。
所謂雙輪驅動,就是動力總成平臺和出行服務平臺的雙平臺搭建。其中,動力總成平臺包括電控系統、電驅動系統、電池系統、電動附件、電池梯次利用等等。“基于當前整個汽車行業的轉型升級,東風正在由制造商向服務商轉型。我們之前在網約車、出租車、分時租賃、通勤物流等業務領域都有實踐,目前,在這些基礎上,我們可以做監控平臺、充電樁平臺和東風出行的三網融合。”高立中表示,出行服務平臺上配有乘用車司機以及商用車司機,動力系統也可以為乘用車和商用車配套,可以同時提供私家車以及用于通勤物流的商用車出行服務。
目前東風的平臺基本上可以做到可視、可控、智能化。以監控平臺為例,目前該平臺上有8000多輛東風風神E70在運營,而東風出行目前在全國已經建了5380個充電站,4.4萬個充電樁,這些設備的運營狀況通過上述兩個平臺可以了解得很清楚。另外,東風出行平臺也可以將車輛的軌跡、司機的軌跡和乘客的軌跡擬合在一起,為保障出行安全提供了技術性支持。
與此同時,伴隨網約車及共享出行的興起,東風公司加快推進平臺建設。以今年為例,3月20日,東風出行運維平臺上線;4月25日,東風出行充電平臺上線;6月29日,東風出行分時租賃平臺上線;9月26日,東風出行出租車上線;當天有650輛東風風神E70上線;9月28日,東風出行專車上線;11月15日,東風出行網約車上線。
“2019年,東風出行將有300臺通勤車上線,目前我們已有58條通勤線。未來,無論是通勤車、網約車、出租車、專車、分時租賃或是充電,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實現。”高立中透露。
合資合作 迎股比放開新階段
東風公司的前身第二汽車制造廠(以下簡稱“二汽”),創建于1969年,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個汽車制造廠。在迎來改革開放的同時,也面臨著一次嚴峻考驗。二汽建廠3年后,因當時效益一般,曾被列入“停緩建”名單,面臨企業關停的危機。對此,二汽迅速做出“要政策不要補貼”的決定,經相關部門同意,以“量入為出,自籌資金”的方式續建二汽,利潤由國家和企業對半分成,企業留下的利潤繼續建設,不足部分改為企業向銀行貸款。
二汽這一變計劃指令性為初步自主性的再生產方式,不僅讓企業獲得了生存,還贏得了發展。到1979年底,在國家原投資16.7億元的基礎上,通過自籌,增加國家固定資產3.9億元,實現擴大再生產目標,順利渡過“停緩建”難關。
隨后,二汽又以自身為主體組建了跨部門、跨省區的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從而打破了我國汽車品種單一、各自為戰和“小而全”的格局,并開始了由二汽向東風公司蛻變的進程。隨著經濟聯合程度的深化,聯營公司逐漸從生產聯合向經營聯合再向資產聯合演變,1992年,東風汽車公司成立,成為我國汽車行業的第一家企業集團。
東風華神汽車有限公司成立。
合資合作是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之路,也是東風公司的迅速壯大之路。1986年,汽車工業被列為我國支柱產業,并確定了轎車發展“高起點、大批量、專業化”的原則和目標。在當時的背景下,直接引進國外先進產品和技術是最好的選擇,成立合資公司則成為最好的選擇。
北京吉普、上海大眾等合資汽車企業陸續在80年代中后期成立,東風公司的第一家合資整車企業是1992年與法國雪鐵龍公司合資的神龍汽車公司。當時的基本模式是中外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中方提供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外方提供圖紙、品牌、資金、技術人員等,主要部件進口,由合資公司負責汽車組裝、生產、銷售。
1992年9月4日,第二汽車制造廠正式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初,東風公司把握住日韓汽車巨頭尚未完全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2002~2003年先后與起亞、日產、本田成立合資企業,當年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達167億元,是當時國內汽車業甚至是我國工業體系最大的合資企業。
隨后幾年,日產、本田、起亞的車型憑借較高的性價比迅速打開了國內市場,成為東風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加之后來與中國臺灣裕隆以及法國雷諾的合資,共同奠定了如今東風公司穩居國內汽車集團銷量第二名的地位,創造了合資合作的“東風模式”。數據顯示,自合資以來,東風公司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汽車銷量快速增長,成功跨越1500萬輛大關,銷售收入突破1800億元,營業利潤率保持行業領先。
2018年4月17日,國家發改委提出,今年我國將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隨著國家放開對外資車企的股比限制,東風公司與合作伙伴的合作將從過去的“簡單導入車型后本地化制造”升級到聯合開發新階段。“從歷史的進程看,初期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要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的民族汽車工業已經有了基礎的積累,也有自信了。”東風公司戰略規劃部部長黃剛表示。在他看來,未來雙方合作的內容和方式可以進一步深化,比如,在傳統的汽車價值鏈方面,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在聯合開發方面,可以共同開拓市場,包括擴展海外市場。
主輔分離 成國企改革樣板
與多數老國企類似,1969年開建的東風公司,由于雙軌制的存在,職工保障對國有企業形成較重負擔;與很多國企不同的是,東風在十堰、襄陽城建過程中還承擔了大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職能,這些輔業更是加重了東風的負擔。
2002年后,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東風公司啟動了“主輔分離”,全面剝離輔業的體制改革。先是分離移交“三供一業”。東風十堰基地“三供一業”涉及企業5家、家屬7萬多戶。通過市場化方式,電力處、水務公司、物業管理等企業先后無償移交其他專業化企業,分流職工1800余人。
“原來的東風公司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有中小學、幼兒園,導致當時企業的包袱非常重。2004年,經過第一輪的改革,東風已經剝離了很多職能,這一輪改革的難點在水、電、熱、物業包括醫院、醫療等方面。后來,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以及行業各個方面的融合發展,把這些企業都融入到了行業中去,進行戰略性地退出,不僅解決了問題,讓所屬員工也很滿意。”東風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主任譚偉介紹道。
通過引入優勢資源,推進非主業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市場化運行,公司先后完成了燃氣公司、房地產公司、電視網絡業務的退出。此外,東風實業公司還采用引入戰略投資者和員工持股的方式,順利完成了涉及的45家輔業單位的改制工作,使職能部門減少40%,部門負責人減少60%。
1992年5月,神龍公司開始建設。
除剝離非主營業務外,進一步整合資源是東風公司改革的另一“法寶”。2017年12月19日,東風華神汽車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吸收合并東風(十堰)特種商用車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500萬)和東風(十堰)特種車身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0440萬)。此前的12月8日,“東風神宇車輛有限公司”更名為“東風華神汽車有限公司”,而在一個月之前,華神才剛剛以東風旗下全新商用車自主品牌,正式亮相2017中國國際商用車展覽會,并展出了三款傳統能源車型和兩款新能源車型,包括華神燃氣牽引車、華神車輛運輸車、華神干線廂式運輸車、華神純電動冷藏車和華神燃料電池廂式運輸車。
按照東風商用車戰略的整體規劃,華神與東風、乘龍三大品牌格局的形成,既完善了東風在商用車領域的業務定位,同時也意味著東風特種商用車有限公司將與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等業務單元差異化發展。
“東風的改革不是簡單的甩包袱,而是通過戰略重組融入行業發展。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些輔業單位企業的業務定位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然后能夠平穩的把這些問題都處理好。”譚偉向記者表示。據他透露,通過改革和市場化的運作,東風移交的企業已經可以實現自我生存、自我發展。其中,虧損多年的東風燃氣公司于2015年改革改制,與中國燃氣集團合資成立十堰東風中燃城市燃氣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網絡的改造和市場的拓展,公司長期虧損局面得以快速扭轉,從一家擁有500家城市天然氣的企業發展到了現在的800多家。
東風公司不斷地對體制機制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成為國企改革的樣板。公司先后破解40多項歷史遺留問題,分流安置在冊職工17767人,離退休10167人。輕裝上陣后的東風公司聚焦主業,于2002年、2003年、2007年、2008年獨資或與內資合資成立東風風行、東風小康、東風風神、東風猛士等使用東風標識的乘用車和軍車品牌,逐漸積累了自主品牌的乘用車技術能力和市場份額,并成功打開了海外市場。
2018(第十五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觀眾體驗WindLink3.0系統。
布局五化 塑汽車改革新生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多次強調,立足新時代,緊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重點工作部署。高質量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創新驅動不僅是國家戰略,也是企業內在的需求。經過多年的經營和技術進步,除個別零部件外,中國車企已具備幾乎整車的國產能力,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已從21世紀初的約20%提升到目前的40%以上,銷量翻了近60倍。2017年,東風公司自主品牌共出售新車143.9萬臺,同比增長4.5%,銷量貢獻度達到35%。
據悉,東風公司在商用車、乘用車和軍車的發展上一直都伴隨著全面的自主創新,不斷地根據市場的發展推進產品的升級換代。以商用車為例,東風公司從2003年合資以來,開發了東風天龍、東風天錦等車型;進入2010年以后,東風公司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升級開發了東風D760(東風天龍旗艦)。乘用車方面,東風公司打造了新一代的東風風神E70等一系列新能源產品,其中東風風神E70的電控技術,包括電池管理技術、電機技術等都是東風自主開發的,電驅動的模塊技術也在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
在智能化建設方面,東風公司采用兩條技術路線平行推進的策略。一條路線是在傳統車的ADS漸進性自動駕駛上和國際上傳統的供應商合作,進行有序穩健的推進,目前L2的產品技術已成熟,面向L3的技術會在2020年前后推向市場。另一條路線是面向L4以上的高度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技術,需要進行跨界合作,一步到位。今年8月,東風和華為為此再度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另外,東風公司目前已實現自動泊車、智能輔助駕駛、自主式自動駕駛、網聯式自動駕駛等功能,東風商用車智能卡車在港口封閉區域路徑自動駕駛并實現精準定位停車。
對此,東風公司技術中心原黨委副書記信繼欣深有感觸。他透露,2017年東風公司明確提出了“五化”發展方向,技術中心也把新技術、新形勢對自主品牌提出的新要求進行深入的技術研究,包括先行技術研究以及在產品上的應用。
東風公司提出的“五化”,即: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對此,黃剛表示,汽車行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汽車行業的生態在重塑,各個企業提出了不同的策略,東風講“五化”,里面有輕量化,不單是新能源需要輕量化,在商用車里面的輕量化對用戶來說意味著更多收入。
只有自主創新,才能打造企業未來的戰斗力。據悉,東風公司正在全力打造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集團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視度很高,有一個很大的團隊在做此項開發工作。目前,國內這項技術的應用主要還是在L3這個級別上,我們的開發是在L4等級上。”東風電動車公司副總經理楊守武表示。
他透露,“L4的應用可能會在兩個地方,一個明年年初會應用在沌口開發的L4車隊,第二個可能會應用在雄安新區的自動駕駛小巴上,在它的公共交通網絡里布置自動駕駛L4級別的小巴。用戶可以用手機叫車,自動駕駛的小巴會到指定位置接上用戶。”
從十堰建廠到布局襄陽基地,再到進軍武漢走向國際化,東風完成了“三級跳”。改革開放40年,是東風因改革而動,不斷壯大的成長歷程。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東風借力新技術平臺,著力布局“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未來汽車發展趨勢,東風提出的“五化”戰略,也正式開啟了將“高質量東風”建成“卓越東風”的改革新攻堅。 (經參研究院)